动态 | 全球新闻接力怎么玩?TVer带你体验!
2021年4月26日下午3点
中传为全球新闻接力制作的节目播出
想知道今年全球新闻接力的主题是什么?
节目讲述了怎样的中国故事?
我们又进行了怎样的创新实践?
快跟随学部君看下去吧~
▲ 2021年全球新闻接力宣传海报来啦~
写在前面
讲好后疫情时代的中国故事
一川平绿,五月晴霞,距离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已有一年多。后疫情时代,除了健康码和口罩成为出门标配,生活似乎已逐渐回到正轨。然而,这场全球至今仍在加倍防范的疫情,对人类产生的影响远不止于此。
全球新闻接力将今年的新闻主题定为“疫情如何改变生活(How COVID changed us)”。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国际新闻传播、电视摄影专业的数位同学,在吴敏苏老师和陈欣钢老师的带领下组建了一支团队,通过“全球新闻接力”这一平台,以小人物展现时代变革,用新语态讲述中国故事。本次实践也培养了学生的国际意识和作为媒体人的时代担当。
全球新闻接力
全球新闻接力(Global News Relay)从2014年开始由英国索尔福德大学主办,是全球四大洲12个国家的10多所新闻院校参与的英语新闻节目。全球参与的各个院校围绕一个共同的新闻主题制作12-15分钟的新闻片提交主办方,并在YouTube和Facebook上发布。
今年是全球新闻接力的第8年,由香港浸会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主办,全球共有13所新闻院校参与,中国传媒大学继2019年之后再度参与其中。我校团队制作的节目已在北京时间4月26日下午3点播出。
▲ 解密新闻片看这里~
节目采用演播室播报和记者出镜采访相结合的形式,讲述了四段故事。故事围绕几座曾经遭受新冠病毒严重袭击的城市展开,以几位主人公为中心,展现中国各行各业的人如何应对挑战、迎接变化。为了筹备这个项目,两位老师带着团队从1月份便着手商议选题,前后历时4个月。春节,成为采访拍摄的主要档口。
武汉·复苏
2020年初,拥有1100多万人口的武汉封城了76天,为阻止病毒传播做出了巨大牺牲。如今的武汉从“冬眠”中苏醒,早已恢复了勃勃生机。各大媒体也先后策划多篇“重访武汉”的专题报道,如何把重回武汉的故事讲得与众不同成为了封思源和杨尔康策划的难点。同为土生土长湖北人的二人决定,用当下备受年轻人欢迎的Vlog形式进行呈现,以独到的第一人称视角带领国际受众在武汉“走街串巷”,展现这座城市复苏后的勃勃生机。
▲ 2019级国新专业本科生封思源在武汉出镜报道
春节期间,2017级电摄专业的本科生杨尔康在湖北荆州,他特意前往武汉,与正在武汉的师妹封思源一同走访。他们以武汉火车站和美食街户部巷为入口,生动展现了交通恢复正常的武汉,以及回归“过早”文化的武汉人民的生活,以小见大,直观反映了武汉疫情前后的变化。
▲ 重启后的武汉
采访拍摄的过程一开始并不顺利。封思源称:“在武汉火车站,很难找到愿意接受采访的工作人员。在实习期间的记者老师的帮忙下,我们和火车站公安取得了联系。”在武汉铁路宣传部和火车站公安的全力配合下,学生记者得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观察这座城市。
▲ 来之不易的热干面特写
负责拍摄工作的杨尔康表示,国际传播要照顾外国观众的观看习惯和理解方式,因此,有些细节上的操作与平时拍片子不尽相同。在这次实践中,他更深层次地理解了怎样讲好一个动人的中国故事。
▲ 封思源和杨尔康的工作照↑
石家庄·传递
在武汉人民忙着准备春运的时候,石家庄居民却因为当地疫情反弹居家隔离。在这段时间里,来自不同背景、不同城市的志愿者们聚集于此。霍旻晗在抖音上偶然得知,一对正在房车旅行的夫妇被困石家庄,于是,他们开始为当地的居民们志愿送菜。
被困期间,妻子每天拍摄一条抖音记录生活,留下了丰富的生活细节。两位河北同学霍旻晗和赵子龙,运用融合思维,将PGC和UGC内容灵活结合,用这个小故事反映大环境,展现疫情反扑下人们的精神面貌。
选择讲故事的方式和寻找合适的故事主人公,是重头戏。赵子龙称:“从2月中旬到3月初,短片的策划占了整个作品筹备过程近二分之一的时间。”在同两位老师反复沟通、修改后,两人打破了平铺直叙的惯性思维,最终找到了真正具有吸引力的新闻点。面对疫情反弹,一些世界媒体唱衰我国的防疫工作,在国际平台上,同学们通过镜头实时展现了中国人民在面对疫情挑战时的团结和温暖。
北京·求变
外卖小哥连接起了一座城市,疫情期间,他们为城市运转默默奉献,是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此前,《时代周刊》就报道过这一群体,引起了国际观众的兴趣。“在碰壁登上《时代周刊》的外卖小哥高治晓先生后,我们把目光转向了其他人,前后沟通了大概10位,最终敲定了人物强哥。”2019级国新专业的研究生方安然和2018级电摄专业的本科生赵子龙介绍,“孙强做过很多不一样的工作,也失败过很多次,但他从来没有放弃。”
疫情期间,外卖行业火爆但已经趋于饱和,外卖小哥也在寻求新的机遇,不少人将目光投到了直播带货上。孙强就自学了新媒体领域的知识,在短视频平台抖音上逐渐积累起了不小的人气。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疫情挑战下,每一个热爱生活、努力生活的普通人的影子。
为得到丰富的素材、记录下最真实的外卖小哥的工作状态,小组外出跟随拍摄五六次。在拍摄过程中,有的商家拒绝配合、部分拍摄过程受制于交通工具等现实困难也层出不穷。尽管每一次开机都要考虑多方因素,但二人觉得这些奔波都是值得的。
期间,拍摄对象孙强也倾情助力,拉上了与自己同为外卖小哥的朋友,让赵子龙得以进行跟车拍摄。谈到自己这段飞驰于街巷间的别样经历,赵子龙回忆道:“跟拍的那天我在后座被大风吹得凌乱,一只手死死抓住稳定器,另一只手抓着摩托车后杠以防自己被从高速行驶的摩托车上甩飞出去。”
▲可视化呈现耳目一新
除了要克服拍摄上的困难,后期剪辑中,如何呈现小人物背后宏大且抽象的社会经济变革也是摆在二人面前的创意和技术难题。在与陈欣钢老师共同商议后,小组决定尝试应用数据可视化技术,用动画的形式让枯燥的数字动起来,直观地向受众呈现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直播带货对中国经济的贡献以及国内整体经济复苏的乐观态势。
驻外·坚守
疫情期间,驻外记者无法回国,如何继续工作和生活是他们必须面对的考验。2019级国新专业的研究生解黄媛和2017级电摄专业的本科生吴修远,与远在日内瓦的新华社驻外记者杜洋国际连线,以线上采访的形式跨屏呈现一个驻外记者的疫情生活。
▲跨越时差和远距离,解黄媛完成云上采访
杜洋是中国传媒大学2012级英语播音主持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入职新华社,现任新华社驻日内瓦分社双语记者,专门负责对联合国和各国际组织的报道。
▲优秀的师哥在这里!
吴修远说:“其实一开始蛮‘头大’的。因为师哥人在国外,我们的影像素材受限。其次,驻外记者是个很大的题,切入点很多。”在多次讨论后,他们选择从杜洋的驻外工作切入,再由浅入深地展现其驻外时期的个人生活和疫情期间的工作模式。
疫情期间,线上工作被迫成为常态。杜洋无法外采,就在自己的公寓里完成在线采访,还参加了一百多场线上会议,承担了较往年3倍以上的工作任务。在局限的工作条件和高强度下,他的报道中有超过50篇荣获新华社各类奖项。杜洋师哥的坚守,体现了千千万万中传人的专业素养,也为媒体人树立了精神榜样。
“keep calm and carry on”,这是杜洋的故事带给我们的感受,也是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态度。
感悟·以学生视角平视国际传播
什么是好的中国故事?同学们用这部新闻片回答了我们。新闻片中的每个选题,都来源于他们自身对生活的观察,和对其国际传播价值的思考;每个故事的呈现,都运用了具有创新性的视听语言。
如何从学生的视角平视国际传播,团队还有很多想法。2019级国新专业的研究生姜平和何旭东,负责演播室口播和稿件撰写工作。他们参考了很多国外主流媒体的新闻节目播报方式,最终决定贴近BBC Breakfast的晨间新闻演播室氛围,加入口语表达和对话环节,用轻松的口吻把切实发生在身边的中国故事讲给世界观众。
提到制作过程,姜平说:“我们在完成演播稿后,找到吴老师指导,她从内容、语气、音调、发音等问题上一遍遍帮我们修正。此外,一些需要主播互动的地方,我们提前演练了很多遍。录制当天,陈老师还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创意的点,我们进行了一波紧急修改,整个团队都在追求精益求精,争取把最好的中传水平展示出去。”
常能嘉是2017级电摄专业的本科生,负责先导片的剪辑、演播室的录制以及成片的剪辑和包装工作。他提到,最大的困难也就是这次的主题所在——疫情。受疫情影响,很多素材不能进行实拍,只能利用网络现有的素材剪辑。在只有这些“原料”的情况下,他充分利用剪辑将这道“菜”做得更好看。
回顾这次合作,每位成员都表示了对老师和伙伴的感激。他们在这次实践中,收获了成长,磨练了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更深入地了解整个社会、感受这个国家的过程中,切身理解了如何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展示中国风采。
吴敏苏 教授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
副学部长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对标国际一流、注重实践特色。在专业培养方面,学校积极争取机会,让同学们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青年形象。
这次“全球新闻接力”(Global News Relay)是一次兼具创新和挑战的国际传播实践。同学们充分调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主动深入社会的各个方面,通过全方位策划选题、多角度组织采访、全身心参与制作,呈现了后疫情时代中国社会经济复苏、社会欣欣向荣的图景,展现了中国人民团结向上、共克时艰的精神。
在活动全程,同学们发扬团队协作精神,在英语新闻叙事和电视新闻制作方面,力求全面真实、多元叙事。为同学们点赞!
陈欣钢 副教授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
电视摄影系主任
今年GNR的主题是“后疫情”,这是一个对接重大新闻议题和对接国际传播实践的命题作文。很高兴看到同学们有比较敏锐的新闻意识和宽阔的选题视野。通过对普通人的记录呈现出了抗击疫情阻击战中取得的成绩,比如中国人民的奉献精神、中国经济的疫后复苏、新闻记者的责任担当等等。
今年,中国传媒大学是中国大陆唯一一个参与GNR的高校。我觉得这样的训练很有意义,可以让未来传媒人在实战中去感受和体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方法、路径和使命。
彩 蛋
讲好中国故事
猜你喜欢
新闻传播学部官方公众平台
编辑/董华茜
美编/徐远在
主编/郑 石 刘日亮 李怡滢
监制/丰 瑞